一年內出差150天,行程超2萬公里,調研各省市區40多個經營單位,在批發市場調研一蹲守就是幾個小時,蘇墾米業沈童的市場調研足跡遍布各地,只為了能獲取更真實的消費者數據。
這只是江蘇農墾青年奮戰一線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江蘇農墾一批批有朝氣、敢擔當的青年人扎根一線,不負韶華,為江蘇農墾加快一流企業建設貢獻著力量,將青春熱情踐行在廣袤無垠的熱土之上。
做個“平凡英雄”
“從一開始,我就覺得我做的只是很平凡的工作而已?!边@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祝英非常質樸的感悟。從東辛農場東旺奶牛養殖場技術員開始,她在奶牛養殖一線上一干就是十余年。
在牧場工作的人總是開玩笑地說道:“地球不爆炸,牛場不放假?!薄芭隼锱讼衲腥?,男人像超人?!别B殖行業的特性決定了這不可能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繁忙的工作讓她總是和孩子們休息的時間錯開,一年到頭陪伴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陪伴新生的牛犢卻時常夜以繼日。“我一直覺得,家庭和事業之間并不是選擇題,我雖然是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但護衛牛寶寶健康也是我的職責?!?/p>
2018年9月到10月,東旺奶牛養殖場二場面臨奶牛集中產犢700多頭的生產壓力,在有限的時間內,祝英既要負責將牧場的各項數據錄入、犢牛標識、匯總分析、報表傳送,還要負責各類物資的儲備收發等細致而又繁瑣的工作。為了保證工作有條不紊進行,祝英經常身兼多職,奔走在牛舍、奶廳、產房等各個角落,密切關注牛只采食、衛生、擠奶、保健等各個環節,堅守一線,確保各類數據的準確性、有效性,保障各類物資及時分發到位。連軸轉的工作節奏和高強度的生產壓力,不斷考驗著這位年輕的“平凡英雄”。祝英說:“當時,我的感覺就像上了勁的陀螺根本停不下來,忙得腿發軟,坐又坐不住。經過一番自我較量,還是決定咬著牙關堅持下來?!?/p>
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正是這樣的堅持,磨練出她一身本領,用滿身的汗水助力著江蘇農墾奶業發展。
田間地頭“生力軍”
每年“三夏”“三秋”,總有一群青年人活躍在田間地頭,奔波在泥濘地中“自討苦吃”。
“3號田最后一輛運糧車馬上送到烘干線,天氣預報顯示即將要下大雨,趕緊通知收割機師傅去12號田搶收!”南通公司6大隊青年隊長楊天賜在田頭緊張地調度著農機車輛,而此時已是夜里十一點多。
收獲的時節對于青年一線工作者無疑是一場大考,除了要保證在較短收割期內完成搶收工作并高效銜接作物播種,還要隨時應對好突然而來的極端天氣?!鞍准雍凇钡墓ぷ鲝姸纫桓删褪且粌蓚€月,堅守在一線的青年員工有時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吃飯更是顧不上。
“這段時間雖然有些辛苦,但是看著糧食都顆粒歸倉,我心里也踏實?!睏钐熨n笑得很釋然。
2022年10月,蘇墾項目的楊國柱主動請纓至寶應湖圩堤加固工程現場擔任現場監管人員。剛一進場,他就發現重大險情,涵閘進水口擋墻基坑開挖離高壓桿線太近,工地現場地質淤泥質土偏多,導致高壓桿線搖搖欲墜,基坑中還有數名工人在作業,隨時可能發生意外。
“快停下!有風險!”他緊急叫停工程,并在最短的時間里給出了整改方案,經歷了諸多坎坷和不易,最終工程實體及檔案通過了金湖縣水利質監站的驗收,也成功地通過江蘇省水利廳的稽查考核,同事們都開玩笑地說道:“幸虧有國柱支著……
楊國柱說:“我是工程項目建設團隊中的一名普通青年職工,但也夢想著有一天真能成為工程項目管理中的一根‘支柱’?!?/span>
在江蘇農墾產業一線上,像楊天賜、楊國柱這樣的還有很多。他們有的來自城市,有的則是二代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和無限的潛力,正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成長為服務現代農業的“生力軍”。
樂當“土專家”
智慧、高效、綠色的現代化農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年輕人加入江蘇農墾干事創業的隊伍中,他們成為各行各業的“土專家”。
今年是2013屆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張榮成來到蘇墾農發淮海分公司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在做好農機管理服務的同時,他還把創業的視角放在農機創新研制上。10余年來,他在工作中認真調研,主動思考,主導創新制作了水稻條播機、秧池激光平整器、麥田噴灌機等諸多實用性農機具,參與開展了36項農機技改項目研究,個人累計獲得各項專利23項。
2023年夏收,蘇墾農發淮海分公司3.4萬畝小麥平均產量達到1526斤,連續兩年小麥單產超過1500斤大關,張榮成和他所改良的農機們都是這項紀錄的創造成員。他說:“下一個五年,我們將圍繞新型農具研發和農業物聯網兩個方向繼續努力,讓創新的種子在農墾土地生根發芽。”
為吸引更多有抱負、有能力的年輕人來到農墾,留在農墾,也在考驗著江蘇農墾招才育才的力度與決心。集團公司2022年制定出臺了“江蘇農墾人才新政12條”等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優化,連續招聘兩屆管培生,并送至一線輪崗歷練能力本領,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通宇公司“因材施教”為每一位新入職員工配備政治、業務雙導師,幫助人才健康成長;江心沙農場每年舉辦一次“青年員工成長成才茶話會”,談不足、聽教誨、話未來;蘇墾米業建立人才雙向交流制度,突破單純行政晉升序列,打通職級、職務與技術職稱“雙通道”;蘇舜公司將“工匠工作室”打造成技能人才“孵化器”……
善學習、勤鉆研、肯奮斗,新時代的農墾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將青春之花綻放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程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