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江蘇農墾搖籃的淮海農場,今年四月即將迎來建場70周年,這一盛事值得我們每一個淮海人紀念和慶祝。
雖然我的一生中,在淮海工作生活也僅30多個年頭,時間雖短感受卻頗深,看著日新月異的農場,退休前的往事總會情不自禁的浮現在腦海里。
而要說在淮海農場最難忘的事,那就是在農業單位工作的26年。
我是1990年3月婚遷入贅到五分場37大隊的,初到農場第一年就種植40畝棉花,相當于農村一個生產小組十幾個人種植的面積了。由于缺乏充足的思想準備,我一下子適應不了,流露出怕苦畏難情緒。時任大隊書記的周保兵看在眼里,就委托已退休的老軍工林天成來做我的思想工作。林老給我講述他們到農場開墾鹽堿地的艱苦奮斗過程,創業初期,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老軍工們懷著對黨的事業赤膽忠心,憑著戰天斗地無往不勝的雄心壯志,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斗志,挖溝排澇、種樹抗風、改水洗鹽,一個近萬人的部隊,大家都是住著蘆葦棚,睡著雜草地,啃著冷饅頭,喝著咸澀水,就是這樣,也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喊累。大家都把滿腔熱血獻給了這片深情的土地,也把青春獻給了壯麗的農墾事業。
他的言傳身教,對我產生了重要影響,讓我深切地體會到,青年人要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敢于挑戰,就要有一股不怕苦的熱情,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于是我在老軍墾的言傳身教下,決心洗掉從農村帶來的小農思想,以全新的農墾人為鏡,用一個軍墾人的墾二代精神,投身到美麗淮海的建設事業中來。
棉花全苗后,疏苗、定苗、打藥、鋤草,那是一環緊扣一環,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雜草,那時也沒有適合的除草劑,全靠人工一遍一遍地鋤草。而往往承包田中鋤一遍草的時間,前后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想想那個迎著黎明下田,披著月光回家的鏡頭,那個辛苦,那個勞累,只有親身種過田的人才能感知。盡管起早貪黑,可是一遍沒鋤到頭,后面那先鋤的地方雜草又冒頭現青了。
為了不把時間浪費在回家吃飯和上工的路上,避免雜草影響棉苗的生長,愛人和我常常是帶著干糧下田,中午老是不回家。
這個情況被退休在家的鄰居林奶、毛奶知道了,之后她們常常也起早帶晚,有時也頂著30多度的高溫,到我們承包的棉花田里,幫助我們鋤草、整枝,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新農場人對他們的無私幫助很是感動。那一年,也正是在她們的一次次幫助下,棉花產量取得全大隊第二名的好收成。
農場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愛精神,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感受到了與農村那種不一樣的東西,那種相互關心,是如同親人般的相處,更多的是源于他們內心煥發出來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也培養了我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逐步養成了助人為樂的品德。
由于我年紀輕,精力旺,能吃苦,很快適應了農場的生活。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處處起帶頭作用,一年下來,受到大隊干部職工的一致好評,第二年就被老軍工們推選上了食堂司務長職務。
期間我時刻牢記農場賦予的光榮使命,不忘黨的培養,不辜負干部職工的期望,認真工作,不敢有一絲懈怠。由于我的努力,當年就使食堂大變樣,由每年養殖10多頭豬變成年養殖30多頭豬,糧油帳目也從亂中理順,一月一公布,各項收支一目了然,受到分場領導的認可和職工的信任。一九九二年被分場調去面積和人口雙倍多的38大隊擔任司務長。
在農場生活工作中的經歷過往,使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軍墾精神的培養下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也讓我的人生在發展中走上了更好的工作崗位。一九九四年農場看我工作認真,有進取心,于是又派我去淮陰職工大學學習了三個月的農業知識,回來后在本大隊擔任大隊副隊長,專抓水稻生產。而我也是不負眾望,在我和職工的努力下,當年水稻取得了豐收,分場還發了瓷盆和毛毯獎勵我。后來我又陸續擔任大隊副書記等職。
回顧農場經歷,我深深地感到,在我人生的起步階段經受到艱苦環境的鍛煉,接受到農場的光榮傳統的教育,對我的成長和進步至關重要,感謝農場的培養和教育。
30多年來,我一直以自己是淮海人為榮,作為一名第二代農墾人,我為淮海農場7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感嘆!我更為我曾經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如今退休在家的我,總喜歡在回首往事中,想起那老軍墾們給我帶來幫助的一幕幕感人的瞬間,想起一件件讓我超越情感的每一個記憶,在每一個人生的成長階段,淮海人總是在激勵著我、幫助著我,也讓我的人生步入了最美麗的時刻。我要向我最愛的淮海農場致敬,向先輩的農墾人致敬,祝愿我們的淮海農場,在今后的征程中繼續揚帆遠航,再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