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墾荒建場初期,遍地都是蒼茫的蘆葦蕩,我們靠著兩條腿,一步一步走出了生產建設之路。在那片廣袤的大地上,黑黝黝的黏土地里翻滾出稻麥的香甜,我曾將自己的汗水、熱血和青春播撒在那一方熱土上,留下了我人生中最美的足跡。”蔣興珍向記者回憶時說。
蔣興珍1932年生,連云港市云臺區人。1950年,送未婚夫參加志愿軍,奔赴朝鮮戰場殺敵立功,自己積極投身地方工作。1951年因育林、護林工作成績突出,被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授予林業模范,出席在上海召開的表彰大會。1952年蘇北行署婦聯安排她來東辛工作,來場后認真學習機務技術,成為農場第一代女拖拉機手。
不識字卻成為了女拖拉機手
“跳上拖拉機時,我高興得流淚了,激動與喜悅涌上心頭,老百姓跟在后面揮手喊著:‘快看,女人也開上拖拉機了!’”蔣興珍回憶道。蔣興珍年幼時家境貧寒,從小就輟學在家幫助父母干農活,養活弟弟妹妹。調派到東辛工作時,她剛滿20歲,正值青春年華,從小吃苦受累的她,一個人離開家踏上了東辛這片土地,也正是在這里,實現了她青春的夢想和抱負。初來乍到,在蔣興珍的記憶里,東辛農場人煙稀少,零零散散的瓦房分布在各個分場,通往分場的水泥地高低不平,下完雨后一不小心就會跌入泥坑里,泥水濺起老高,人都變成了泥猴。來到學習班報道后,老師和男同學都投來了異樣的眼光,大家問她:“來干啥的?”蔣興珍說:“來學開拖拉機的!”機師說:“你不能開這個,太臟了!”男同學也在嘀咕:“女人還來學開火犁啦!”在一片質疑聲中,蔣興珍更加堅定了學好挖掘機的決心,由于不識字,老師講的課本上的內容她都看不懂,但是笨鳥先飛,看不懂文字,就用畫圖代替,每天晚上深夜,別人都在休息,蔣興珍點著煤油燈,一遍一遍地看著自己畫的筆記,熟悉拖拉機操作步驟,第二天的實操課上重復練習,兩個月后,就這樣在質疑聲中她學會了開動機器、檢查和修理,順利通過拖拉機考試,成為了東辛墾荒第一代女拖拉機手。
在她帶領下生產力顯著提高
五十年代初,東辛農場成立代耕站,蔣興珍拿到拖拉機上崗合格證后,在東灘分場代耕土地。在她的印象里,東灘分場很窮,耕地靠人工勞作,生產力水平大幅落后,蔣興珍來到這里后,沒日沒夜地跟著大家一起干。五十年代的拖拉機特別笨重,難開,發動時震耳欲聾,塵土飛揚,蔣興珍每天爬上爬下開著拖拉機,不一會功夫滿身都是灰土和黑油灰,開荒的時候條件不允許,沒有太多的換洗衣服,一件衣服臟了反過來再繼續穿,有虱子了就抖一抖。蔣興珍回憶,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特別冷,為了抓緊時間開荒種地,盡早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她和其他同事采取輪班制,人休息了機器也不能停,寒冷的冰雪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凍僵的手指努力打著方向盤,腳上早已布滿了凍瘡,即使凍瘡讓人忍著冷了疼熱了癢的煎熬,腳下依然有條不紊地踩著離合和油門。“吃不上一口熱飯,有時候兜里揣著饅頭,餓了就拿出來啃兩下”。在她的回憶里,當時耕地周圍農戶較少,他們用幾根木棍,很薄的布支了兩個帳篷,不擋風也不避寒,熱乎的飯菜剛出鍋就涼了,從地里干活回來即使涼透的飯菜也會狼吞虎咽大口吃起來,在那個年代,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大家比的就是誰干活多。使用拖拉機開荒后,東灘分場生產力得到了較大提升,在蔣興珍和其他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東灘開荒土地2000余畝,播種小麥1000余畝,收獲糧食比往年翻了一番。
多次榮獲“優秀黨員”榮譽稱號
今年90歲的蔣興珍曾4次榮獲連云港市優秀黨員、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時光奉獻給了東辛,在東辛大地上流下了辛勤汗水和收獲了豐碩成果。她不僅為農墾事業貢獻了力量,成為了生產線上能遮半邊天的人,還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女性代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成為了女青年的榜樣。蔣興珍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無私奉獻的墾荒精神被江蘇省作家梅汝凱來農場體驗生活時,以蔣興珍為原形寫進了長篇小說《農場女兒》,分別于1957年、1959年兩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