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歲,出生在農場的我,與大多數同齡人那樣,我也是墾二代。今天就講講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我家住的是土坯房,房頂是用茅草鋪成的,房子內是用蘆柴笆隔成一間一間的。那時房子窗子狹小,家里也很黑暗,但當時的意識中也沒有嫌住得小,光線暗。
在我的記憶中,最讓人難受的是到了下雨天,屋里不是這兒滴水,就是那兒漏雨,家中盆盆罐罐的滴答聲與戶外的風雨聲侵徹著我的記憶。后來住進磚瓦房,雖然光線亮了、門窗也寬了,但居住面積十分擁擠,大家也是其樂融融。
進入新世紀,我家依靠農場國家的惠農政策,農場租賃土地的優惠條件和我們夫婦勤勞的雙手,收入是迅猛增長,相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為我們夫婦的追求。2009年,我家也搬進了農場統一建造的連體別墅,享受著比城里大多數居民還要好的舒適生活。看著一排排氣派的現代農家別墅,真是心情舒暢,非常的愜意和滿足。
想起七八十年代,由于家里人口多經濟拮據,上高中每個星期返校前母親總是幫我準備一個星期的炒面和咸菜,中午菜金每月只有5塊錢,看到食堂菜盆里油汪汪散發著肉香的紅燒肉,只是在口袋里將菜票捏了又捏,根本舍不得買,只能是一個炒菜一個湯,有時菜金不夠了,就裝一個湯了事。所以那時候最祈盼的就是過年了,特別是想起那年蒸包子,有一年我家在連隊食堂排到下半夜蒸,我為了吃個包子結果在家等了一夜。改革開放以來,農場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不但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的科學和營養,早以從溫飽向生活質量轉化。
改革開放初期,在農場有自行車的家庭很少,偶爾看到有輛自行車從身邊輕盈地騎過時,心中總會充滿了期待,想著什么時候我家也能有一輛自行車。工作了一段時間后,經過再三思考,我拿出積攢了所有的積蓄,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當嶄新的車子騎到家門口時,左鄰右舍都趕來觀看,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我還將自行車的大杠和三腳架上裹上塑料布,以免油漆被磨損。到了1989年我結婚時,又特地買了一輛新的鳳凰牌自行車,在結婚那天,在自行車的后座上綁了一條紅毛巾,把媳婦娶回了家。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農場的經濟活力,在女兒到農場場部上學那年,為方便接送,我家又花了3000多元買了一輛金城摩托車,讓親戚、鄰居和單位里的人都很羨慕。靠種田致富的我,看到汽車的種種好處后再一次萌生了換車的心思。于是考上駕照的我在2006年購回了一輛奇瑞牌SUV小轎車,有了車,上下班、走親戚、旅游,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方便快捷。在我工作的30多年的時間里,我的代步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變化,雖說買的都是普通轎車,但是我已經很知足了。
五十多年不尋常的場景和歲月,讓我體驗著、感受著,心中不時充滿著無限地激動和喜悅。從以前的溫飽到現在講究生活質量、從以前土坯房到現在別墅樓房、從過去雙腿出行到如今的抬腳上車,充分體現了淮海在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與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