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都知道當自己長大的時候,就必須為自己年邁的父母親盡上自己應盡的責任——孝道,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聽常說的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小康居委會就有這樣一位愛老、敬老的好榜樣,他名叫唐素強,多年如一日不辭辛苦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的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父親(父親唐啟才現年94歲、母親張漢芬86歲),他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三河小康新區居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評。
唐素強現年59歲,是原三河農場建筑安裝公司職工,工作積極肯干,不怕苦,樂于奉獻,2012年由于企業改制,成了下崗職工,下崗后與愛人一起外出打工,2005年年邁的父親唐啟才(三河農場退休職工,102師老軍工),因突發腦癱,在盱眙人民進行搶救,雖然挽救了生命,但卻留下了終生偏癱,生活不能自理,看到這種情況,作為兒子唐素強立即辭去了工作,一人返場對父親進行護理,并配合醫院對其進行康復治療,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到現在已經有十五個年頭了。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夕”,本來照顧一個癱瘓的父親,十幾年如一日就已經足夠他忙碌的了,2015年70歲的老母親也患腦癱和心臟病,并伴有眼疾,視力幾乎失明。2019年由于眼睛視力低下,走路一不小心,又把腿摔斷了,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就這樣唐素強一個人一下子就承擔起兩位老人的照料工作,為了方便更好的照顧雙親,他就搬到父母的住處,他每天都要給父母雙親擦拭、按摩身體,洗腳、洗滌,平時老人會感到無聊,精神不振,唐素強就利用閑暇的時間陪著父母說話解悶,為了讓老人盡快康復,自己從零學習康復方面的知識,挽扶老人進行康復鍛煉,經常用輪椅推著父親或母親外出,感受新鮮空氣,看看風景,調節父母情緒。
做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服侍老人一天一月一年可能容易,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唐素強卻說“久病床前有孝子”。由于父母癱瘓,活動少,長時間不活動會滋生褥瘡,唐素強就堅持夏季每天為兩位老人擦洗身體,春秋每三天擦洗一次,冬季考慮的氣溫和感冒等問題,五天擦洗一次,老人身體不能配合,他就慢慢翻動老人,日復一日,兩位老人這么多年始終沒有褥瘡。冬季為了老人腿部保暖,疏通血管,每天堅持為老人泡腳,在泡腳的同時還為老人按摩,泡好腳老人被窩也很快就能焐熱,晚上睡覺經常檢查被子是否蓋好,冬季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他隨時觀察老人的精神狀態,特別是晚上,更是高度關注,不定時的起床查看,這樣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己的休息,第二天腦袋感覺昏沉沉。
老人年齡大,脾氣也古怪,為了讓老人一日三餐吃好,唐素強就變著花樣制定飲食,總是盡量滿足老人的口味,從不嫌麻煩,有時老人吃了兩口就不吃,甚至把飯碗打翻,弄的滿身是飯菜,放下碗筷又去弄干凈身上的飯菜,他就哄著老人,作著動作進行比劃著,實在不行又重新去燒,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干干凈凈。有時累了,自己就開導自己,說自己既是飯店的老板又是廚師。有時候父母的朋友、家里的親戚、周圍的鄰居到他家里來玩,母親都贊不絕口的夸贊自己的兒子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父母在唐素強的精心照料下,腦癱和腿部疾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母親借助拐杖在家里也能夠挪動了,父親也能借助輪椅推到外面看看風景,和鄰居說說話,精神狀態明顯好了許多。
唐素強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會有老的一天,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撫養成人,供我們讀書,幫助我們成家帶孩子,現在他們老了,身體患病不能動了,我們就要盡到做子女應盡的責任,況且我們也有兒女,我們要為兒女做出榜樣,等我們老了,他們也一樣會盡心盡責的照顧我們,孝敬我們,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卻很有道理。
唐素強用他的善良和孝心為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我們小康新區的居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沒有英雄壯舉、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傳統的禮儀孝道,展示了新時代農墾職工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