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新洋大地,風光旖旎,如錦似秀,但見綠野無際,良田萬頃,河渠縱橫,林木成網。萬綠叢中,點綴著一座美麗的小城鎮,樓房林立,街道寬闊,綠草茵茵,鮮花盛開。一個現代化的國營農場崛起在黃海之濱,農工商全面發展,職工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新洋的農業是最令人自豪和驕傲的,多年來一直走在江蘇農墾乃至全國農墾的前列,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榮獲農業部“全國糧食先進縣”榮譽稱號。
然而,這里曾是一片鹽堿荒灘,蒿草遍地,獐兔成群,蛇鼠橫行,人跡罕至,剝皮墳、救命墩、馬家圩……寫下了這里的辛酸和悲涼。1952年冬,剛剛抖落戰爭塵埃的墾荒大軍浩浩蕩蕩匯聚到黃海之濱,吹響了向鹽堿荒灘開戰的集結號,隆隆的拖拉機聲催醒了這片沉睡百年的土地。
創建的艱難是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住的是用毛竹、蘆葦搭建的三角棚,四面透風,冬天寒冷無比,雨天更是遭殃,棚外下大雨棚內下小雨,棚外雨停了棚內還在滴滴溚溚。土地勘測是建場的首要任務之一,勘測人員頂著刺骨的寒風,腳穿木履(一種木板做成的木拖鞋,有3公斤重左右),在遍野蘆葦蒿草的草灘上勘察,每天要行走數十里。草灘茫茫,勘測人員往往在草灘中迷失方向,往往找不到歸途。回到三角棚,還得伏身在昏暗煤油燈下,繪制勘測的圖紙,新洋的雛形就是他們勘察后展現在圖紙上的。1953年創建時的農場只有5臺繳獲的美國坦克改造的TP-9拖拉機和三臺匈牙利產的單缸拖拉機,都是老掉牙的舊機械,開墾荒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工作效率極低。為了及時開墾荒地,只得人工墾荒,一千多人用海門鍬開墾荒地,正值“三伏”盛夏,驕陽似火,個個汗流浹背,大部分人背上都脫了一層皮。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勞動,人工開墾荒地27920畝,不誤農時,及時種下了莊稼。
1955年后,一批批職工家屬相繼來到農場,投入到創建農場、建設農場的滾滾洪流中。當時她們還沒有職工的名分,只是拿16元工資的家屬工,但她們與男職工一樣付出,一樣奉獻。家屬的到來使“以場為家”從空洞的口號變為現實,成為創業者們創建新洋、建設農場最大的動力,他們在這里扎下了根,安心生產,繁衍生息,與新洋共存共榮。
男人挖鍬、女人挑擔,男人開行、女人撒種,男人中耕、女人除草……用最簡單的勞動工具,開荒整地,開溝挖渠,修路植樹,用勤勞和智慧,播下種子,撒下希望,種下理想。
在創建者的辛勤勞作下,鹽堿荒灘一天天、一年年在變化,而且是深刻的變化,一條條溝渠在增多、加深,一塊塊條田在成型、變綠,一排排小樹在搖曳、成長,一條條道路在加寬、延伸,一行行禾苗在微笑、招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荒蕪變綠洲,僅僅幾年功夫,原始的鹽堿荒灘奇跡般地變成可耕種的農田,大地終于敞開她那母親般充滿乳汁的胸膛,滋養著新洋,滋養著新洋人。
創業者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斗志,付出了高強度的勞動,開辟了新洋,創建了新洋,為新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后來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留下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寶貴的精神財富,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艱苦奮斗幾十年,最終把忠骨與夢想一起埋在了這片執著追求的土地上。
新洋精神薪火相傳,新洋人用勤勞創造了財富,用智慧鑄就了輝煌,新洋走出了鹽堿荒灘,改變了落后和貧窮,新洋正走向繁榮富強。創業者的夢想業已成真。
父親的田野母親的河,是對新洋最真實的詮釋,是對前輩最公正的褒揚。
圖為當年興修水利開挖河新中河的鏡頭